《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》若干学术问题辨析

admin

Administrator
管理成员
《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》三卷,题正阳真人钟离权云房著,纯阳真人吕岩洞宾传,乃道教钟吕金丹派的重要经典,有时我们亦简称其为《灵宝毕法》。

  关于此经的诞生年代、作者、篇章结构、丹法特点、其与《钟吕传道集》的关系等问题,是我们研读此经时首先会遇到的基本问题。

《灵宝毕法》的出世时代略考

  关于《灵宝毕法》出世之年代,我们认为其大概出于唐中期略晚,一直至于唐末、五代,理由如下:

  第一,《宋史·隐逸传》之《陈抟传》语及陈抟与关西逸人吕洞宾等之交往:

  “华阴隐士李琪,自言唐开元中郎官,已数百岁,人罕见者;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,百余岁而童颜,步履轻疾,顷刻数百里,世以为神仙,皆数来陈抟斋中,人咸异之。大中祥符四年,真宗幸华阴,至云台观,阅抟画象,除其观田租。”

  陈抟为五代、北宋时人,其与吕洞宾等有过交往。据《陈抟传》所言,吕洞宾彼时已百余岁,故其应年长于陈抟。《灵宝毕法》的传者既然托为钟离权、吕洞宾,则此书之出世相较于陈抟所处的时代应该更早。而历史上的钟吕金丹派,一般也认为主要是兴起于唐、五代。

  第二,历史上的安史之乱发生于唐开元盛世之后,以此为转折点,唐代社会由盛而趋于衰、由治而转于乱,《灵宝毕法》大概在此时出世。

  此判断据《灵宝毕法·序》做出。《序》云:

  “道不可以言传,不可以名纪。历古以来,升仙达道者,不为少矣。仆志慕前贤,心怀大道。不意运起刀兵,时危世乱,始以逃生,寄迹江湖岩谷,退而识性留心,唯在清净希夷,历看丹经,累参道友,止言养命之小端,不说真仙之大道。因于终南山石壁间,获收《灵宝经》三十卷。上部《金诰书》,元始所著;中部《玉书录》,元皇所述;下部《真源义》,太上所传。共数千言。予宵衣旰食,远虑深省,乃悟阴中有阳,阳中有阴,本天地升降之宜,日月交合之理。气中生水,水中生气,亦心肾交合之理。比物之象,道不远人。配合甲庚,方验金丹之有准。抽添卯酉,自然火候之无差。红铅黑铅,彻底不成大药。金液玉液,到头方是还丹。从无入有,常怀征战之心。自下升高,渐入希夷之域。抽铅添汞,致二八之阴消。换骨炼形,使九三之阳长。水源清浊,辨于既济之时。内景真虚,识于坐忘之日。玄机奥旨,难以尽形方册。灵宝妙理,可用入圣超凡。总而为三乘之法,名《灵宝毕法》。大道圣言,不敢私入一己用,传洞宾足下,道成勿秘,当诒后来之士。正阳真人钟离权云房序。”

  此《序》署名“正阳真人钟离权云房”著。《序》所谓“不意运起刀兵,时危世乱”,意味作《序》者所处之世当为兵乱之时。在此,我们要特别关注《序》所说的“不意”二字,一般说来,“不意”就是没想到、实然的意思。纵观中国历史,自南北朝至于隋、唐之际,社会基本处于分裂、动荡之中;既然社会原本就处于分裂、动乱的状态,应该不至于让《序》作者产生“不意”之感,故书与序不太可能作于此段时期。但社会若由承平日久而突然生乱,这恰能使作《序》者产生“不意”之感叹!由此,我们推测,安史之乱至于唐末、五代,正合于《序》作者所说的“不意运起刀兵,时危世乱”之时,故此书之出世亦大概即在这一时期。

  至于钟离权正式获得“正阳”真人之封号最早在什么时间,还有待考证。不过,据《金莲正宗记》等全真道史的记载,至迟在元代,钟离权已有“正阳”之封号;而《灵宝毕法》见载于《修真十书》,此书之编辑亦在元代,故有可能混入一些元代的因素。但《修真十书》由不同内容的道经组成,这些道经各自的出世年代肯定要比编成此书的元代更早。故以《灵宝毕法》出于唐、五代,从逻辑上看,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。

  第三,从经中所述的内容来看,亦多有唐中晚期的因素间杂于其中。例如《灵宝毕法》卷上《道要》说:“花残叶落深秋,杨妃懒上危楼。”<历史上最为有名的“杨妃”就是唐玄宗之宠妃杨玉环,亦称“杨贵妃”;杨贵妃因为身肥,故《道要》以“懒上危楼”之词形容、描述她,亦颇贴切。应该说,唐代被称“杨妃”者有多人,如唐太宗有两个妃子被称“杨妃”:一是其三子吴王恪和六子蜀王愔的生母“杨妃”,乃隋炀帝之女;另一“杨妃”则为其十三子赵王福之母。而唐中宗节愍太子李重俊正妃亦姓杨,史称“节愍太子妃”。不过,除杨玉环之外,其他几位“杨妃”在历史上都不是太有名。杨玉环在“安史之乱”中丧生,与《序》“不意运起刀兵,时危世乱”甚合。故结合上述之说,我们猜测《道要》提及所谓“杨妃”,其字意来源可能即是出于唐玄宗之宠妃杨玉环。若是,则此书之问世,基本可以断在中唐晚期,尤其是唐末、五代。

  第四,《序中》提及的“识性留心”之说,与盛行于中晩唐的佛教禅宗之旨亦颇相近。

  综上,我们认为《灵宝毕法》大概于唐中晚期至唐末、五代时出世。

篇章结构与作者

  关于本书的篇章结构和作者,据《灵宝毕法·序》,此书属《灵宝经》,共三十卷,内容有上、中、下三部,即元始所说《金诰书》,元皇所说《玉书录》,太上所传《真源义》。元始当为元始天尊,太上当为太上老君,至于元皇,《周易参同契》有“稽古当元皇”句,《尚书》称“稽古”,以《尧典》为治道之宗,“元皇”可能即指上古最初的统治者。

  《灵宝毕法·序》说此书“三十卷”“数千言”。现《道藏》所收《灵宝毕法》共三卷,卷数与《序》说不符,然字数大抵数千言,此则与《序》说同,故此书可能较多地保持了其原本之貌。

  在正文中,除有《金诰》《玉书》(当即《序》所说《玉书录》,也作《玉箓书》)、《真原》(当即《序》所说《真源义》)外,还有《序》未提及的《比喻》、《真诀》、《道要》及《解》等内容。因此书题“正阳真人钟离权云房著,纯阳真人吕岩洞宾传”,故钟、吕有可能为此书的共同作者:其中,钟离权传经,吕洞宾解说此经。根据此书撰写、叙述之体例,我们推测《金诰书》《玉书录》《真源义》或为钟离权所传,而《比喻》、《真诀》、《道要》及《解》等可能为吕洞宾所解。

  关于此书之真伪及作者,历史上也有人提出过疑问。例如,元代高道李道纯的弟子苗善时于《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》中谓:“尝默叹世传《灵宝毕法》《钟吕传道集》,谬妄之甚!乃要名尚奇之士为之;或云施肩吾作,亦未知是否?又有于伪书中取用,作集作记,证事证理,而为传道根源,真乃井蛙耳!” 不同说法孰是孰非,还有待进一步考证。

  至于此经冠以“灵宝”二字,大概因其有如下特点:

  其一,经文采用古《灵宝五符序》关于“五方”配“五数”之说。如此书《金诰》云:

  “一气初判,大道有形而列二仪。二仪定位,大道有名而分五帝。五帝异地而各守一方,五方异气而各守一子。青帝之子甲、乙受之天真木德之九气,赤帝之子丙、丁受之天真火德之三气,白帝之子庚、辛受之天真金德之七气,黑帝之子壬、癸受之天真水德之五气,黄帝之子戊、己受之天真土德之一气。自一生真一,真一因土出,故万物生成在土,五行生成在一,真元之道,皆一气生也。”

  钟吕内丹学的宇宙论认为,道本无形、无名,然一气初判,而有阴阳;故大道有形而列为二仪;由阴阳二仪之定位,则大道有名而分五方、五帝。五帝各主一方,有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之异,五帝所主之地各异,且各守一方;因所主之地不同,五方之气亦各异,五气各守一子。如东方青帝,其子为甲、乙,所受之气乃天真木德之九气;南方赤帝,其子为丙、丁,所受之气乃天真火德之三气;西方白帝,其子庚、辛,所受之气乃天真金德之七气;北方黑帝,其子为壬、癸,所受之气乃天真水德之五气;中央黄帝,其子为戊、己,所受之气乃天真土德之一气。自一生真一,真一因土出,故万物生成在土,五行生成在一,真元之道,皆一气所生。

  《灵宝毕法》提出五方之气与五帝之说,大概因人体有五脏,五脏皆有其所主之气,如肝气、心气、脾气、肺气、肾气;钟吕内丹学认为,修行人要将此五气归位、朝元,方能与天地阴阳升降之机、日月运行之理相合,修成阳神、真仙。若探讨此说的理论来源,当与古《灵宝经》的五方、五帝之说相关;其说五方之气各有数,如东方木德之九气,南方火德之三气,西方金德之七气,北方水德之五气,中央土德之一气等,与古《灵宝五符序》之说亦同。

  其二,其上部《金诰书》称为元始天尊所著,元始天尊最早为六朝灵宝经系所尊崇的道教最高神祇。

  其三,《序》提出此书于终南山石壁间得,与古《灵宝经》托名吴王阖闾得之于石壁的传说相近。作者大概因这些缘故,将此经归于灵宝系。

丹法特点

  关于钟吕内丹派修行的特点,此书认为有二:一是其强调修丹要“识性留心”“清净希夷”,认为修丹不止于言养命之小端,而要探讨如何修得真仙之大道;另一方面,其强调修仙要交媾阴阳,做到“阴中有阳,阳中有阴”,此阴阳相交之法,本之于天地升降之宜、日月交合之理,认为人体阴阳消长与天地阴阳升降、日月往来之理相似。此乃一种特殊的天人合一理论模式,即认为不仅人的心、性可以合于天道,其身体气机运行之法则亦要与天地之道相同。

  《灵宝毕法》论修行,其方法在于:以人之肾中生气,肾气上腾与心液相交,于气中生水;又,心中生液,心液下与肾气相交,液亦生气,故阴可以生阳、阳亦可以生阴,此即心、肾交合之理。其内丹理论通过比物之象,要于人体中配合甲、庚,抽添卯、酉。其中,甲与卯五行属木,以之喻性;庚与酉五行属金,以之喻命,故其所说实为内丹学中的性命双修之理。性命双修有其功夫、火候,刚开始时,要从无入有,于阴中取阳、阳中生阴,抽铅添汞,换骨炼形,故要常怀征战之心;此后,自下升高,内景真虚,渐入希夷之域,此中有玄机奥旨、灵宝妙理,可用之以入圣超凡。至于火候,此书强调要辨水源之清浊、尊自然之则,方能保炼丹无有差错;又根据用功次第不同,修炼所得有红铅、黑铅,金液、玉液之异,然皆称为还丹,《灵宝毕法》将之总结为大、中、小三乘修炼之法。

《钟吕传道集》与《灵宝毕法》之关系

  《钟吕传道集》与《灵宝毕法》二部经典是何关系?据《钟吕传道集》:

  “吕曰:‘今日特蒙尊师开说希夷大理、天地玄机,不止于耳目清明,而精神秀媚,残躯有托,终不与粪壤同类。然而知之者未必能行,行之者未必能得,念以生死事大,而时光迅速,虽知妙理,未得行持终不成功,与不知无异。敢告指教以交会之时,行持之法,如何下手,如何用功?’

  “钟曰:‘仆有《灵宝毕法》……包罗大道,引喻三清,指天地阴阳之升降为范模,将日月精华之往来为法则,实五仙之指趣,乃三成之规式,当择日而授于足下。’ ”

  若依此说,则《钟吕传道集》主要开说修炼内丹的希夷妙理、天地阴阳造化妙合之玄机。但知此理者未必能行;若知妙理,不能行持,终不能取得成功,此与不知其理无异。为方便人们行持,《灵宝毕法》则将修丹的下手之功、药物交会之时、火候行持之法一一披露出来。故二部书相辅相成,共同构成钟吕内丹学完整的修学理论与实践体系。

  正因为钟吕内丹学将内丹修持下手之功、药物交会之时、火候行持之法,皆于《灵宝毕法》中有所披露。故有志之士若欲修持金丹、得到超脱,具体用功当参考《灵宝毕法》。据《钟吕传道集》所云,此书“凡十卷一十二科,中有六仪:一曰金诰,二曰玉书,三曰真元,四曰比喻,五曰真诀,六曰道要。” 其书的宗旨、内容可以包罗大道之精神,其特点在于通过将天地阴阳升降之机与内丹修养相比拟,引之以为丹道修炼之范模;将日月精华之往来作为丹道修炼重要之法则。故可以说,《灵宝毕法》乃蕴钟吕金丹派修仙之旨趣和规式于其中,为修炼金丹不可或缺之参考书籍。

(作者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。本文刊于《中国道教》2017年01期。)
 
后退
顶部